酶保护剂及延长酶活性的常用方法
酶作为高效而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,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工业应用的可行性。然而,酶在体外环境中容易受到温度、pH、氧化、蛋白水解以及微生物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失活。如何通过科学的缓冲体系、保护剂选择以及储存条件优化来延缓失活、维持酶的活性,是酶学研究与应用中的关键问题。
一、失活机理与总体策略
高频失活因素:
- 变性:温度、机械剪切、极端pH、界面吸附导致构象破坏/聚集。
- 氧化:活性位点巯基(Cys-SH)与甲硫氨酸残基被氧化
- 蛋白水解:纯化过程中引入的痕量蛋白酶或自水解。
- 微生物污染:低温仍可缓慢繁殖并分泌酶。
- 辅因子缺失:金属离子/小分子辅因子不足导致活性衰减。
总体策略:避免冻融→控pH/离子强度→抗氧化→抑蛋白酶→抑菌/无菌→补充辅因子。
二、常用保护剂与推荐用量
1.稳定结构(防变性)
- 甘油Glycerol:10–50%(v/v)。−20°C推荐50%,可显著减少冰晶与冻融损伤;4°C常用10–20%。
- 蔗糖/海藻糖Sucrose/Trehalose:0.1–0.5 M。通过“择优排斥”稳定效应,尤其适用于冷冻/冻干。
- BSA(牛血清白蛋白):0.05–1 mg/mL。惰性蛋白,降低吸附与聚集。
- PEG(聚乙二醇):0.1–5%。提供位阻/调节溶剂微环境,部分情况下可提升稳定性。
2.抗氧化(保护巯基)
- DTT:0.5–2 mM(可至5 mM);强还原剂,现配现用。
- β-巯基乙醇(β-ME):2–5 mM;还原性较弱,更易挥发且刺激性强。
- 还原型谷胱甘肽(GSH):1–5 mM;更温和的替代选择。
- EDTA:0.5–1 mM螯合痕量金属,抑制金属催化氧化与金属蛋白酶活性。
- TCEP:0.2–2 mM,对多数酶更稳定、无味、对许多测定干扰更小。
3.抗蛋白水解
- PMSF:0.1–1 mM,抑丝氨酸蛋白酶;毒性高、现加、通风橱操作。
- Leupeptin/Aprotinin/Pepstatin A/E-64:按说明书联合使用,覆盖丝氨酸/半胱氨酸/天冬氨酸蛋白酶。
- 源头控制:通过“干净”的纯化流程与器具,降低外源蛋白酶引入。
4.pH与离子强度(缓冲系统)
5.抑菌
- 叠氮钠NaN₃:0.02%(w/v),剧毒、可经皮吸收;禁用于细胞相关/HRP等氧化酶体系。
- 抗生素:如青链霉素混合液,仅在不影响下游步骤时使用。优先选择无菌分装与0.22 μm过滤,而非化学防腐剂。
6.辅因子(按需)
- Mg²⁺(激酶/ATP酶常需):1–10 mM。
- Ca²⁺(稳定某些蛋白酶如胰蛋白酶):0.1–5 mM。
- Zn²⁺(金属酶):50–200 µM或文献推荐。
三、相容性速查矩阵
组分/条件 | 金属酶 | 含巯基酶 | 细胞/HRP检测 | 光谱/色谱检测 | 备注 |
EDTA 0.5–1 mM | ❌ 避免 | ✅ | ✅ | ✅ | 螯合金属,抑金属蛋白酶/金属催化氧化 |
DTT 0.5–2 mM | ⚠️ 评估 | ✅ 必加 | ❌ 建议避免 | ⚠️ 可能干扰 | 易氧化,现配现加 |
β-ME 2–5 mM | ⚠️ 评估 | ✅ | ❌ 建议避免 | ⚠️ 可能干扰 | 挥发有味,注意密闭/通风 |
TCEP 0.2–2 mM | ⚠️ 评估 | ✅ | ⚠️ 评估 | ✅ | 稳定、无味,常可替代DTT/β-ME |
甘油 10–50% | ✅ | ✅ | ✅ | ⚠️ 高比例影响检测 | −20°C常用50%防冻损伤 |
✅ | ✅ | ✅ | ✅ | 冻干/冷冻稳定性佳 | |
NaN₃ 0.02% | ✅ | ✅ | ❌ 禁用 HRP | ✅ | 高毒,勿酸化,妥善废液管理 |
PMSF 0.1–1 mM | ✅ | ✅ | ✅ | ✅ | 无水醇类母液,现加、通风橱 |
四、即用配方与保存方案
1.短期(4°C,几天–2周)
配方示例(非金属酶)
- 50 mM Tris-HCl,pH 7.5
- 100 mM NaCl
- 甘油10–20%
- DTT 0.5–1 mM(或β-ME 2–5 mM)
- EDTA 0.5–1 mM(金属酶禁用)
- NaN₃ 0.02%(在允许的体系中)
要点:0.22 µm过滤除菌;分装(20–100 µL/管),一次一管。
2.中期(−20°C,3–6个月)
- 在1基础上将甘油调至50%(v/v),防完全结冰与冻融损伤。
- 严禁反复冻融:解冻即用,剩余弃用。
3.长期(−80°C,≥6个月–2年)
4.冻干(Lyophilization)
- 冻干前加入海藻糖/蔗糖 0.2–0.5 M+BSA 0.1–0.5 mg/mL作为赋形剂。
- 预冻−40~−50°C≥1 h→一次干燥(−20~−10°C,低压)→二次干燥(0–20°C,低压)。
- 惰性气体回填、密封、干燥避光保存(4°C/室温)。复溶后现补加DTT/金属离子。
五、快速决策流程
1.分装目标酶(标注酶名/批次/浓度/配方/日期/操作者/温度)。
2.缓冲系统:按储存温度校准 pH;加入NaCl/KCl 50–150 mM。
3.默认稳定剂:4°C用甘油10–20%;−20°C用甘油50%;非金属酶加EDTA 0.5–1 mM。
4.抗氧化:含巯基酶加DTT 0.5–1 mM(或β-ME 2–5 mM)。
5.抑蛋白酶:PMSF+(Leupeptin/Aprotinin/Pepstatin A/E-64视需要);现配现加。
6.抑菌:允许时加NaN₃ 0.02%;否则采用无菌操作+低温短期存放。
7.温度策略:短期4°C|中期−20°C|长期−80°C/冻干(均需快速冷冻+分装)。
六、典型酶的专属提示
- 核酸酶/聚合酶:避免EDTA;常加BSA 0.1 mg/mL降低吸附;严格分装以提升稳定性。
- 激酶/ATP酶:Mg²⁺ 2–10 mM+DTT 1 mM常见;ATP/ADP存在会改变稳定性,按文献微调。
- 蛋白酶:自溶风险高;低温+合适pH+Ca²⁺(如0.5–2 mM CaCl₂)或短期加抑制剂保存。
- 糖苷水解酶/脂肪酶:有时少量非离子表活(Tween-20 0.01–0.05%)可防聚集,需预实验。
- 金属酶(Zn²⁺/Fe²⁺等):适量金属(50–200 µM)维持结构;避免EDTA与过强还原环境。
七、常见问题
Q1:活性波动大?
A:多为冻融或吸附所致。分装减小体积,加入BSA 0.1–0.5 mg/mL,盐度50–150 mM,必要时加Tween-20 0.01%。
Q2:金属酶活性下降?
A:排查是否误加EDTA/柠檬酸盐;补加Zn²⁺/Mg²⁺并滴定优化;避免过量DTT破坏金属配位。
Q3:NaN₃影响显色/电化学检测?
A:禁用NaN₃,改成无菌分装+低温短期保存,或评估生物防腐剂替代。
Q4:甘油干扰检测?
A:样品稀释/空白校正,或改用Trehalose;必要时透析/凝胶过滤去除。
Q5:PMSF失效快?
A:其水相半衰期短;务必使用前现加;母液−20°C避光保存,通风橱操作。
八、安全与合规
综上所述,针对不同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缓冲体系、保护剂和保存策略,是确保其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。通过合理的分装、温控和添加剂组合,可有效延缓失活进程,为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可靠保障。
首页
400-620-6333